導讀手足口病是什麼?手足口病是由腸道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,多發生於學齡前兒童,尤以3歲以下年齡組發病率最高。主要症狀表現為手、足、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、皰疹。少數病例可出現腦膜炎、腦炎、腦脊髓炎、肺水腫、循環障礙等。除了春季,夏季也是手足口病的高發期,麵對手足口,家長該如何預防呢?手足口病主要通過食物、口鼻飛沫及接觸傳播。
因此預防上主要應采取下列措施:
1:注意嬰幼兒的營養、休息,防止過度疲勞而降低機體抵抗力,調理脾胃,及早治療食積;
2:飯前便後、外出後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給嬰幼兒洗手,不要讓嬰幼兒喝生水、吃生冷食物,避免接觸患病嬰幼兒;
3:接觸兒童前、替幼童更換尿布、處理糞便後均要洗手,並妥善處理汙物;
4:嬰幼兒使用的奶瓶、奶嘴使用前後應充分清洗;
5:在手足口流行期間不帶嬰幼兒到人群聚集、空氣流通差的公共場所,注意保持家庭環境衛生,居室要經常通風,勤曬衣被;
6:幼兒出現相關症狀要及時到醫療機構就診,父母要及時對患兒的衣物進行晾曬或消毒,對患兒糞便及時進行消毒處理;輕症患兒不必住院,宜居家治療、休息,以減少交叉感染。
輕症患兒居家治療需注意:
家長要注意密切觀察病情變化、做好護理和飲食調理。手足口病主要通過消化道、呼吸道及接觸傳播,患病期間要注意隔離,避免交叉感染。適當休息,清淡飲食,做好口腔和皮膚護理。觀察病情時,要特別注意孩子精神狀態,體溫變化情況,是否有呼吸困難、頭痛、嘔吐、肢體抖動等。如果有上述表現,應立即去醫院就診。飲食調理要根據發病的時期適當選擇。
發病初期,患兒嘴疼、拒食,飲食以牛奶、豆漿、米湯、蛋花湯等流質食物為主,少食多餐,維持基本的營養需要,為了進食時減少嘴疼,食物要不燙、不涼,味道要不鹹、不辣、不酸,用吸管吸食,可減少食物與口腔粘膜的接觸;
一般發病2~3天後嘴疼減輕,飲食以半流質食物為主。如米糊、米粥、爛麵條等。也可給牛奶香蕉糊,牛奶提供優質蛋白質,香蕉易製成糊狀,富含碳水化合物、胡蘿卜素和果膠,能提供熱能、維生素,且潤腸通便;
當病情進入恢複期,飲食要少量多餐,滿足患兒營養需要,適當少量在半流質食物中加入菜末、雞蛋、碎豆腐、碎蘑菇等,逐漸恢複正常飲食。患病期間的飲食民間有“忌葷腥”的說法,完全吃素,把牛奶、雞蛋等營養品排除在外,營養質量不夠,不利於患兒恢複,因而完全“忌葷腥”不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