許多愛情電影都有這樣一個橋段——主人公看到喜歡的人從對麵走來,瞬間臉紅心跳,不敢直視對方,想說話又不知從何說起。人們稱這種怦然心動的感覺為愛情。然而,現實中有些人不論喜不喜歡,隻要見到異性就臉紅、緊張、不敢說話。
小劉今年26歲,從青春期開始,每當遇到陌生的異性或是進入異性較多的場合,都會不由自主地臉紅,同時還伴有手心出汗、說不出話等焦慮症狀。這讓她非常尷尬,但越是想控製,就越是臉紅、沉默、退縮,導致她現在都還沒處過對象。
類似小劉的這種情況屬於“異性恐懼症”。這是指潛意識裏有與異性接觸的強烈願望,但又為此焦慮不堪,感到異常恐懼、緊張,出現麵紅耳赤、言語不清、無法對視等。“異性恐懼症”的成因比較複雜,一般認為與3方麵有關。第一,與父母相關。這類人小時候的家教可能較為嚴苛,父母過分強調男女交往的壞處,阻礙了孩子正常交友,導致他們遇到異性就“害怕”,無法友好和平相處。第二,與過往經曆相關。這些人可能在以前與異性的交往中產生過不好的體驗,如被貶低、被辱罵或者被拒絕等,導致他們日後再見到異性時會本能地焦慮、逃避。第三,與青春期發育有關。少男少女情竇初開本是正常之事,但由於缺乏正確的性觀念、性教育,不少人會分不清性衝動和愛情,隻要看到異性就往性的方麵想,為了壓抑這些“不好的”念頭,就會躲避與異性正常交往。
如果“異性恐懼症”的程度比較輕,可以嚐試走出自己的小世界,多接觸人群,隨著時間推移,慢慢習慣有異性在的場合,症狀就會逐漸消失。平常還可以通過自我暗示進行調節:每天向鏡子中的自己說一些鼓勵的話,減少對社交的擔心、害怕,如“我身邊的人都很友善,隻要我對他們微笑、打招呼,他們也會友好地對待我”“每個人在與異性交往時都會有一點緊張,我不是唯一的那個”“雖然有點臉紅、手忙腳亂,但也挺可愛的嘛”。
另外,還可以學習、培養與異性打交道的技巧。先給自己定一個小目標,如“今天跟看到的第一個異性打聲招呼”,完成後再定下一個小目標:“今天異性跟我說話時,我要看著他的眼睛。”這樣不斷完成小目標,能慢慢適應與異性交往的節奏和模式。
如果上述的調試方法都無法解決“異性恐懼”的困擾,甚至出現“不想和任何異性打交道”的念頭和行為,那就建議你盡早谘詢精神心理醫師,尋求專業幫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