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處,止也,暑氣至此而止矣”。古書《群芳譜》說:“陰氣漸長,暑將伏而潛處也。”處暑之後,氣溫逐漸下降,暑氣開始減退,隨之而來的就是天高雲淡、金風送爽的金秋時節了。
處暑既不同於小暑、大暑、也不同於小寒、大寒節氣,它是代表氣溫由炎熱向寒冷過渡的節氣。過渡的時候既敏感又危險,成敗都在於此“過渡期”,所以:“過不好處暑,後果很嚴重!”所以處暑養生要祛濕潤肺防秋燥!這就給大家介紹這個節氣應該如何吃,怎麼養生呢?
1、飲食除濕及調養身心
一般油膩、煎炸、辛辣的食物,以及粘滯肥膩之物,都屬於濕熱範疇。如果無節製地胡吃海塞,腸胃內的食物無法得到及時處理,就會出現口氣重、喉嚨痛等濕熱表現。
祛濕宜食用清淡、易消化的清熱利濕食物,比如冬瓜、薏米等。
祛濕清熱後要通過健脾來治本,可吃龍眼配稀飯補充熱量。龍眼偏溫性,有益心脾、補氣血、滋補養氣的作用。
吃法就是剝一碗龍眼,混著稀飯一起吃。
2、身體除濕
首先,淋雨或出汗後及時擦幹,不要穿潮濕未幹的衣服,不要猛吹空調,以防外邪侵襲。
其次,運動可加速濕氣排出體外,跑步、健走、遊泳、瑜伽等都是不錯的選擇。
注意:運動要選在比較涼快的早晚,避免汗液流失過多造成津液虧耗。
3、按揉養生穴位助除濕
① 腋窩的極泉穴,位於腋窩頂點,腋動脈搏動處。建議每天按揉或撥動2次,每次不少於36下。
② 小腿肚的承山穴,位於踮腳尖時,小腿後側肌肉隆起的尖角凹陷處,可一手扶牆,單腿站立,用另一條腿的腳麵踢打承山穴,每次5~10分鍾。
③ 膝窩的委中穴,位於腿窩的中心點上,每次撥動或敲打不少於36下。
4、補水防秋燥
秋天氣候幹燥,皮膚在幹燥的環境下特別容易幹燥、瘙癢甚至皸裂。
這個時候我們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補水,每天多喝水,也可以多喝一些緩解秋燥的湯水;
然後手提包裏帶上一瓶保濕的噴霧,時常噴一噴皮膚,保持濕潤;
沐浴後,應及時塗抹身體保濕乳液,減少皮膚的水分丟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