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前位置: 首頁 /秋季 / 秋季養生“五多五少”原則 多運動多喝水少吃甜食

秋季養生“五多五少”原則 多運動多喝水少吃甜食


  秋季到了,身體的免疫力容易低下,身體也會隨之出現一係列的不適症狀,導致生病,體質虛弱,營養不良等。那麼秋季養生一定要警惕,我們應該如何趕走這些秋季病呢?要牢記“五多五少”的養生原則,幫助你在秋季養出棒棒的身體。。

  原則一:“五多”

  一、多喝水

  可以促進體內新陳代謝,因此成人每天必須攝取大約2000~2500毫升的水分。

  二、多吃溫食

  要吃些溫食。初秋時節,仍然是濕熱交蒸,以致脾胃內虛,抵抗力下降,這時若能吃些溫食,特別是食用粳米或糯米,均有極好的健脾胃、補中氣的功能。

  《本草經疏》譽粳米為“五穀之長,人相須賴以為命者也”。《隨息居飲食譜》謂:“粳米甘平,宜煮粥食,粥飯為世間第一補人之物。貧人患虛症,以濃米飲代參湯。病人、產婦粥養最宜。

  三、多休息

  熬夜加班、上網絡或享受夜生活的人越來越多。但是,熬夜會導致睡眠不足,造成免疫力的下降。因此該睡覺的時候要睡覺,該起床的時候就要起床,順應人體的生理時鍾,充分的睡眠和作息,才能保持身體的免疫力,對抗病毒!

  四、多運動

  每天至少做三十分鍾的有氧運動,例如:步行、遊泳或騎腳踏車等,擁有保持健康的身體,維持理想的體重,才能有充沛的活力對抗病毒喔!

  五、多吃7大除秋燥食物

  1、大棗:寧心安神抗過敏

  大棗具有寧心安神、益智健腦、增強食欲、除腥祛味,提高免疫力的作用,亦可防治高血壓、骨質疏鬆和貧血,是秋季的補養佳品。

  2、菊花:祛燥潤喉防感冒

  菊花可疏風平肝,清心除煩,祛燥潤喉,生津明目,解酒毒,對感冒、頭痛都有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。

  3、紅薯:預防癌症助排毒

  紅薯被評價為餐桌上的最佳食物,它具有預防癌症、防止便秘、減肥的功效,常吃紅薯可以延年益壽。

  4、核桃:溫肺定喘又補腦

  核桃是補腦的最佳食品,亦是補腎固精、溫肺定喘的食療品,對腎虛、尿頻、咳嗽等症有很好療效。常吃核桃,能夠頭腦清晰、耳聰目明。

  5、板栗:補脾健胃養元氣

  栗子有百果之王的美稱,既可以補脾健胃,又能夠補腎強筋,還具有活血止血作用。在深秋季節,每天吃幾顆栗子,有利於補養元氣,強壯腎氣。

  6、香蕉:養陰潤燥排毒好

  香蕉性寒,根據“熱者寒之”的原理,最適合燥熱人士享用。其軟糯的口感對胃腸道沒有刺激,還能保護胃黏膜;此外,香蕉中含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製物質,可以抑製血壓的升高。

  7、秋梨:生津清熱解秋燥

  中醫一直把梨作為治療“秋燥”的良藥,主要是因為它味甘、性涼,可以起到生津、潤燥、清熱、化痰的作用。每天堅持吃上2個梨,就能有效地減少“秋燥”的症狀。

  原則二:“五少”

  一、少辛多酸

  少吃辛味,肺氣太盛可損傷肝的功能,故在秋天要“增酸”(肝五味主酸),以增加肝髒的功能。在秋天一定要少吃一些蔥、薑、蒜、韭、椒等辛味之物,而要多吃一些酸味的水果和蔬菜。可選擇蘋果、石榴、葡萄、芒果、陽桃、柚子、檸檬、山楂等。

  二、少穿衣,牢記“春捂秋凍”

  立秋時節,天氣驟然變涼,公眾著裝還要謹記“春捂秋凍”。秋季天氣驟然變涼,這時候人們的第一感覺就是寒冷,於是就有一些人急急忙忙地將厚衣服穿在身上,其實這種方式並不是好的養生之道。

  秋季穿衣也要順應“陰津內蓄,陽氣內收”的需要,適當地凍一凍。專家說,因為微寒的刺激,可提高大腦的興奮性,增加皮膚的血流量,使皮膚代謝加快,機體耐寒能力增強。

  另外,晚秋天氣較涼,也不要一下子穿得太多,捂得太嚴,避免過多出汗,使陰精耗傷、陽氣外泄。但也不能凍得打寒戰,這樣不但不能增強抵抗力,反而會被凍出病來。在秋裝的選擇上,款式以寬鬆為好,衣料以柔軟下垂或棉布料為好。穿薄而多層套裝的,比穿厚而單層的衣服保暖性能更好。

  注意:“秋凍”也要因人而異。老人和孩子的抵抗力弱,在進入深秋時就要注意保暖。保健專家表示,“秋凍”不僅表現於未寒不忙添衣上,還可引申為秋季的一種養生法則。例如睡覺時不要蓋得太多,以免出汗。尤其是冷水浴,是符合“秋凍”的養生法則,應長期堅持。

  三、少吃甜食

  甜食會影響到白血球的製造與活動,降低身體抵抗疾病的能力。因此:不要因為一時的口腹之欲而賭上健康,這是非常劃不來的!

  四、少油脂

  吃東西太油,尤其攝取太多不良脂肪,會妨礙免疫的能力,使體內免疫細胞變得慵懶,而無法發揮功能。建議減少烹調用油量及高脂肪、高鹽的攝取,尤其油炸的東西和肥肉盡量少吃。

  五、少喝酒

  喝酒會嚴重的減弱各種免疫細胞的正常功能,同時也會影響肝髒以及胰髒的機能。除了酒之外,煙、咖啡、毒品等,不但會降低人體免疫力,還對人體有害,因此拒絕與這些東西往來是上上之策。

  醫學證明,吸煙時人體血管容易發生痙攣,局部器官血液供應減少,營養素和氧氣供給減少,尤其是呼吸道黏膜得不到氧氣和養料供給,抗病能力也就隨之下降。


注:本文所屬轉載,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,並不代表本網讚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。如有侵權行為,請聯係我們,我們會及時刪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