入秋後天氣逐漸涼爽,各類“秋季病”開始“騷擾”市民。經過長期高溫的襲擊,人體的免疫力已經下降,再加上季節交替之時病菌滋生,老人、小孩等體質較差者難以適應而容易感冒發燒。此時應注意,夜裏不要受涼,盡量少用空調和電扇,注意冷暖變化,以防疾病“秋後算賬”,以下這些秋季常見病大家可要多加預防。
1、防缺鉀性軟癱
氣候炎熱,人體大量出汗,大量的鉀離子隨汗液排泄而丟失。同時,人體在炎熱的環境中,新陳代謝加快,血漿中的鉀容易轉入到細胞內,從而發生低血鉀症。
此症最突出的表現是:四肢酸軟無力,出現程度不同的神經肌肉係統的鬆弛軟癱,尤以下肢最為明顯,肌張力減弱,腱反射減退。
病情嚴重時,還會伴有心血管係統的功能障礙,如胸悶、心悸、腹脹、惡心等,甚至可出現呼吸肌麻痹,呼吸困難以及嚴重心律失常。
2、防乙腦
流行性乙型腦炎簡稱乙腦,是由蚊子叮咬傳播的急性病毒性傳染病。7、8、9月是乙腦流行季節,帶有乙腦病毒的蚊子在叮人時,就把病毒種到了人體內,病毒進入人體,使腦組織發炎。
多見於10歲以下的兒童,發病較急,開始時出現發燒、頭痛、惡心、嘔吐、容易被誤診為是感冒,但是沒有流鼻涕、咳嗽的感冒症狀,況且發熱越來越高,很難退燒,精神差,愛睡覺等,應該提高警惕性。
3、防心腦血管病
當氣溫升至32℃以上時,一方麵人體汗液大量蒸發,散熱降暑,其代謝是通過皮下血液循環比平時高出數倍的血流量來完成的。這種超常的血液循環下,可因情緒不穩定造成血管痙攣,血壓升高;體液丟失使血液粘度增高;血管為散熱而擴張,誘發出血。
另一方麵,人體有限的血液在短期內紛紛湧向皮膚,勢必造成大腦血流驟然減少,對心血管調節功能不良及腦動脈硬化的老年人來說,也易誘發心腦梗死性卒中。
4、防熱傷風
立秋之後,溫差大,中午熱,早晚涼。人體免疫和抗病能力下降,稍一著涼,就容易鼻塞、流涕、鼻癢、打噴嚏,發燒,俗稱熱傷風。
熱傷風發熱重、惡寒輕,一般病人沒有寒冷的感覺,隻是發熱,出汗多但是熱不退。
5、防中暑
當人在高溫(一般指室溫超過35℃)環境中或烈日暴曬下從事一定時間的勞動或活動,無足夠的防暑降溫措施,體內積蓄的熱量不能向外散發,以致體溫調節發生障礙,如過多出汗,身體失去大量水分和鹽分,很容易引起中暑。
有時氣溫雖未達到高溫,但由於濕度較高和通風不暢,亦可發生中暑。年老、體弱、疲勞、肥胖、飲酒、饑餓、失水、失鹽、穿著緊身不透風的衣褲以及發熱、糖尿病、心血管病等,常為中暑的高危因素。
6、防冰箱腸炎
由於氣候炎熱,許多人喜歡吃冰箱中的食物。吃時似乎冰涼透心,渾身舒坦,令人愜意。但好景不長,往往幾小時後即出現耶爾氏菌中毒症狀,俗稱“電冰箱腸炎”。
臨床上的表現為:腹部隱痛,畏寒、發熱、渾身乏力,惡心嘔吐,厭油、納差和輕中度腹瀉,嚴重者可致中毒性腸麻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