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裏的熱和涼指的並不是食物的溫度,早吃熱,晚吃涼的意思也不是早上要吃熱的食物,晚上要吃涼菜。熱和涼都是指食物的性質,即涼性食物和熱性食物。
冬季不少人都怕冷,特別女性常常手腳冰涼,這多屬於陽虛體質,需要適當地補氣溫陽。
從一天來看,人從後半夜起陽氣始生,上午逐漸變得盛壯,人體機能活動旺盛;從下午開始,人體陽氣逐漸收斂,到晚上逐漸潛藏體內,人體機能活動變弱。因此,早餐和午餐食用溫熱性質的食物,有利於人體陽氣的升發,溫性食物既可養腎防寒,還能滋養五髒;晚餐時適當食用涼性食物,有利於人體陽氣的收斂潛藏,利於睡眠。這就是“早吃熱、晚吃涼”這一理論的道理所在。
其中,可以在冬季午餐食用的熱性食物包括牛肉、羊肉、肌肉、韭菜、大蒜、生薑、胡蘿卜等;而可以在晚餐上食用的涼性食物則有魚肉、豬肉、蘑菇、豆腐、白菜、芹菜等。
涼性或寒性凡適用於熱性體質和病症的食物,就屬於涼性或寒性食物。如適用於發熱、口渴、煩躁等症象的西瓜;適用於咳嗽、胸痛、痰多等症象的梨等都屬於寒涼性質的食物。
溫性或熱性與涼性或寒性相反,凡適用於寒性體質和病症的食物,就屬於溫性或熱性食物。如適用於風寒感冒、發熱、惡寒、流涕、頭痛等症象的生薑、蔥白、香菜;適用於腹痛、嘔吐、喜熱飲等症象的幹薑、紅茶;適用於肢冷、畏寒、風濕性關節痛等症象的辣椒、酒等,都是屬於溫熱性質的食物。
平性平性食物的性質介於寒涼和溫熱性質食物之間,適合於一般體質,寒涼、熱性病症的人都可選用。平性食物多為一般營養保健之品。如米、麵、黃豆、山芋、蘿卜、蘋果、牛奶等。
從曆代中醫食療書籍所記載的300多種常用食物分析,平性食物居多;溫、熱性次之;寒、涼性居後。一般說,各種性質的食物除都具有營養保健功效之外,寒涼性食物屬於陰性,有清熱、瀉火、涼血、解毒等功效;溫熱性食物屬於陽性,有散寒、溫經、通絡、助陽等功效。
從中醫角度說,食物分為五大性,一般是平、寒、涼、溫、熱這五性。夏天我們主張人們多吃一點平、寒、涼的食物,如常見的豆類、木耳等。涼性的食品中豆腐比較常見,還有冬瓜、絲瓜。寒性的食物就是苦瓜、西紅柿、西瓜。
平性食物有:
大米、黃豆、黑芝麻、花生、土豆、白菜、圓白菜、胡蘿卜、洋蔥、黑木耳、檸檬豬肉、主題、雞蛋,魚肉中的鯉魚、鯽魚、泥鰍、黃魚、鯧魚。另外我們日常裏飲用的牛奶也屬於平性食物。
涼性食物:
蕎麥、玉米、白蘿卜、冬瓜、蘑菇、芹菜、萵筍、油菜、橙子、蘋果等等。
寒性食物:
小米、綠豆、海帶、綠豆芽、苦瓜、西紅柿、黃瓜、香蕉、西瓜、甜瓜等等。